关于《狗十三》

《狗十三》是指狗和十三岁的女孩――爱因斯坦和李玩。狗狗叫爱因斯坦,暗示着李玩极其喜欢物理。而女孩名字是玩,本部影片抨击的却是中国式教育。

在中国,教育和玩是站在对立面上的两个不死不休的敌人。

故事开始于李玩。有一天,她有了一只狗,取名叫爱因斯坦。她非常非常地喜欢它。

当爱因斯坦第一次走丢,李玩因为不停寻找而导致了爷爷扭伤,受到责备。李玩是有错,但导致李玩苦苦寻找的是这个家。爱因斯坦是她为数不多的快乐,可是家里却漠不关心。可能漠不关心的还有她。

李玩知道:整个家中只有自己在乎爱因斯坦。

混蛋的是后妈重新买了一只“爱因斯坦”,并且整个家庭施加压力,指鹿为马。姐姐因为看到奶奶,和之前整个家为寻狗而一片混乱,也成了帮凶。这其中体现的正是绝大部分中国家长对于孩子不理解的体现,爱因斯坦于李玩,正如玫瑰于小王子,万千的玫瑰都不是小星球上的那一朵,也只有这朵玫瑰,值得为之生,为之死。

但是在学校,她看到一只鸟无辜的惨死,周围是人们对这只鸟的恶意。她意识到了生命的脆弱,悲惨的命运的嘲笑,以及生命的重要。她开始把“爱因斯坦”当成第二个朋友。

之后她和爸爸约定去天文馆,当第一次没去成,第二次就肯定去不了了,这是电影套路,同样也是生活中的“常识”。第二次爸爸为了酒会、上司,讨论着“孔子”“无为而治”。在三字经中,李玩跑到天文馆,发现天文馆闭馆了。父母对于孩子的承诺常常会成为一个谎言。有句话,“言必信,行必果”。现在的大人却以为自己年龄大了就有通天权力,或是小孩子不懂事,将诺言玩成了谎言,连古人都不如了。

最后“爱因斯坦”因为伤着弟弟被送走,生生饿死,而这,是李玩获得全省物理第一的“奖励”。几年后当偶遇爱因斯坦时,姐姐激动的不行,但李玩却害怕爱因斯坦扑上来。片尾她一个人独自哭泣:再一次丢失了爱因斯坦,再也没有爱因斯坦了……也许也哭泣丢失了自己。

片中李玩有三次妥协,一步一步走向中国式孩子。

李玩被打,她对爸爸的理解可以说是第一次妥协,之后对于“爱因斯坦”命运无力的抵抗,是第二次妥协,特别是那句在“爱因斯坦”死后她对爸爸说“谢谢”。是因为没有把“爱因斯坦”送到狗肉店吗?还是因为“爱因斯坦”死亡了?中间是李玩对于生活的再次认识,对于给她带来这样深刻印象的父亲一个感谢,或者说是导演的讽刺。死亡的是“爱因斯坦”,还是曾经的李玩呢?毕竟小鸟没有活着离开教室。

而最后一次彻底向生活的妥协就是物理省一庆祝会的时候叔叔给她点了狗肉,而她刚刚知道“爱因斯坦”的死亡。可她吃了,她感谢了,她蜕变成了一个小大人,不对生活抱有热情和无用的希望,放弃了挣扎和孩童的反叛。

因此当重遇爱因斯坦,她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扑上去,因为她不再是曾经的李玩了,她甚至畏惧爱因斯坦回归会带来的后果,只有泪水流淌而出。


感谢你阅读这篇文章。


下面是我的内心bb,不想看请跳过。

(Nv:

这部电影,它是真实的。

比如说我,曾经被打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我成绩不错,在市重点高中普通班级,成绩中等,女孩子,还经常被打,那那些成绩不如我,或者比我调皮的怎么过日子?最奇怪的是大家觉得大人打孩子没问题,很正常。大人都像戴了一层滤镜,只有孩子会否定这个想法,真是奇怪。

但是这绝不是对的,中国式教育中有很多的错误,但是大家习以为常了,人人都觉得老套了,就认为没什么,这是大家都犯的错,那我犯也不能算错,这究竟是什么逻辑?

整体的判断并不意味着正确,有句话说“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已经否定了大家说对就对的正确性。

我本人作为一个高中生,学业繁忙,但我从来没有觉得作业多是正确的。我们班一位同学在黑板上写“寒假共放21天,一百多张试卷,五本额外作业,近万字其余作业,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大家哈哈大笑,哈哈哈。

过多的作业只会让我不想写,我希望作业很少,这样我的脑子轻松,手也轻松。毕竟我放假在家本来就不是来学习的,不就是来玩的吗?不然干嘛放假,一年十二个月三百多天,一直上学不就好了?我不明白为什么放假就意味着多作业,甚至不明白放假为什么要有作业。我也不想明白,也希望自己永远不要明白,这样的我不是麻木的我,这样的我才会和孩子一样。

而且我们老师从来没有看过寒暑假作业,那他们为什么要让我们写?作业不就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互动模式吗?怎么只有我们单方面,甚至演变成了电脑、手机上的专业答案单方面与空气交流?

在此我不得不说,补作业超痛苦,每年寒暑假结束都是。我想问问各位学霸,你们是不是每天在家花八九个小时做作业?如果是,那请受我一拜,牛逼。)


评论(1)

热度(24)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烽穷 / Powered by LOFTER